一、建設背景
(一)傳統監管方式與市場變化不相適應。傳統監管模式過多依賴人力現場檢查和事后處理,人不到就看不到、管不到,仍停留在突擊性、專項性整治上,缺乏標本兼治長效機制,難以適應監管工作新要求和大市場建設需求。
(二)失信懲戒約束仍較薄弱。傳統監管方式缺乏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機制,沒有形成失信受限的氛圍。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或信用三亞進行公示處罰信息,但信息公示渠道過窄,社會公眾知曉度不高,震懾力不夠,事后其經營活動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,不能讓其更重視信用,進而對自身經營行為進行規范。
(三)消費者與經營者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。外地游客初到三亞旅游時,對經營者大都不了解,缺乏對經營者信用信息的來源渠道,難以保障消費擇優消費,容易發生消費糾紛。
二、設計思路
圍繞夯實信用基礎,從市民游客反映最迫切、社會各界最關注、市場監管最薄弱的環節和領域入手,以海鮮餐飲、旅游購物等涉旅行業為“小切口”,推進信用評價制度制定,以信用為基礎、以智慧為手段,打造“一戶一碼”應用場景,推動“信用+智慧”一體化監管,營造“不敢失信、不能失信、不想失信”的旅游消費市場信用環境。
三、評價模型
以信用評價為核心,以“無事不擾、觸線必查”為準則,構建信用評價標準,引入社會監管力量確保“分類評價—實地公示—動態維護—結果運用”等環節緊密銜接,指導農貿市場、海鮮廣場等管理方、行業協會開展“一戶一碼”信用評價,推行“五星”評價模式,以“信用基礎分6分”評為“三星”為起點,滿分10分(五星),根據商戶信用度,動態評分評星管理,將評價結果運用于日常監管。
四、應用措施
一是強化制度保障,推動信用評價科學精準。三亞市市場監管局發布《市場信用評價制度(參考樣式)》《信用評價標準及評分細則(參考樣式)》等制度,指導各市場管理方、行業管理協會制定相關行業信用評價制度及評價標準,推動市場信用體系建設。聚焦重點消費領域行業,分類實施信用評級標準,做到一個行業一個信用評價標準,推進精準監管、差異化監管,推動行業行為標準化規范化。
二是強化數字賦能,加強信用成果應用轉化。依托“三亞市旅游消費市場數據采集與監管服務平臺”,增設“一戶一碼”系統功能,通過系統為商戶生成“一戶一碼”二維碼,并附于“商戶信用星級”牌上并公示在經營場所醒目位置,只需通過手機掃碼,即可查閱經營主體名稱、投訴記錄、信用分值、星級、信用加分及扣分等信息,通過“透明”經營信息,倒逼市場主體誠信經營。
三是動態評分評星,實施差異化精準化監管。將信用分值作為規范管理的重要因素,根據商戶信用狀況實施分類差異化監管,對誠信缺失的商戶給予降分、摘星、“紅黃牌”警示、停業整改等懲戒措施;對誠信優質的商戶給予加分、加星,推送“三亞放心游”平臺進行展示,降低被檢查頻次,做到“無事不擾”。
五、實際成效
一是智慧賦能,讓消費者放心消費。借監管服務平臺為市場主體生成“一戶一碼”,做到有“碼”可查、“碼”上知道、“碼”上服務、“碼”上監管。通過“一戶一碼”透明信用信息,實現消費者與經營者信息對稱,保障消費者知情權,讓消費更放心、更安心。同時,通過“一戶一碼”投訴直接轉至“放心游”平臺受理,讓消費者維權更快捷。“一戶一碼”上線以來,累計訪問量5.7萬余次。
二是社會監督,讓經營者誠信經營。“一戶一碼”信用信息公示便利化、智能化、直觀化,提高信息透明度,讓社會公眾實時共享信用監管信息,參與監督。加大“一戶一碼”宣傳,提高其知名度和曝光度,倒逼市場主體自覺誠信守法經營,打造良好的信用形象,助力合規經營的企業更好更快地發展壯大,從而實現經營效益最大化。
三是雙向引導,讓監管更精準有力。監管部門根據商戶信用分值星級實施分類管理,實現精準化、差異化監管。并將信用分值低、星級低的商戶納入重點監管對象,對信用分值高者,加大宣傳,推送“放心游”平臺優先展示,降低檢查頻次,做到“無事不擾”,推動實現“守信激勵、失信懲戒”。截止2024年6月19日,累計給市場主體賦“一戶一碼”2970 家,其中,信用扣分517家、降星178家;信用加分2156 家,加星953家,并將725家四星級以上優質商戶推送“三亞放心游”平臺進行展示。
2023年7月3日,“中國信用”公眾號發文《海南三亞:商鋪有了“信用身份證”》,介紹該做法。《人民日報》刊發2篇文章關注三亞市場監管領域新舉措,即于2023年8月15日刊登文章《以“掛黃牌”促進市場公平公正》、2023年9月28日刊登文章《以精細化治理塑造旅游城市品牌》介紹了三亞的經驗做法。新華社、人民網等央媒官網分別宣傳報道。
六、下一步舉措
下一步,三亞將持續用力、久久為功,強化信用監管模式創新,進一步優化升級“一戶一碼”系統,做好“一戶一碼”與“放心游”平臺數據共享,著力提升“信用+智慧”監管效能,逐步形成經營主體自律、政府監管、社會監督互為支撐的協同共治格局,努力打造誠信三亞、信用三亞品牌。??